Search


【為何在遊戲中,我很想殺人?】
 
最近我沉迷在《Far Cry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為何在遊戲中,我很想殺人?】
 
最近我沉迷在《Far Cry5》的世界中,
遊戲真實電影感的畫面,人物表情動作,都使我彷若置身於遊戲世界中。
 
但是…我愈玩下去,就愈恐懼。
每次救到人質,我都不期然把槍指向他的頭,很有衝動想要殺死他!
 
雖然遊戲會受到懲罰,但是…我就是禁不住這殺人的衝動。
 
回想起來,玩《GTA》《The Sims》幾乎所有自由度大的遊戲,就是不停殺人、搶劫、犯法…
 
這樣的我,會成為殺人犯嗎?我是心理變態嗎?!
 
到底人性本善還是本惡?
科學家、心理學家、哲學家都一直研究著這個問題,更做了很多令人心寒的實驗。
 
在1974年,一位叫「瑪莉娜·阿布拉莫維奇」的女性行為藝術家,做了一個名為《節奏0》的表演藝術。
 
她站在一個房間裡,桌子上有76種不同的道具,有水、有玫瑰花、有刀片、有手槍和一顆子彈。
 
說明書註明:
『把我當成一件物品,你可以用桌上任何一件道具使用在我身上,就算把我殺掉,你也不會受到法律制裁,因為我是一件物品。』
 
起初,觀眾對她非常友善,給她喝杯、送她玫瑰…
 
直至,有一個男人,拿著剪刀拿她的衣服割破。
 
這一割,就像把所有人潛藏在心底的犯罪慾望都展露出來一樣…
 
其他人開始陸續用各種方法傷害她,有人用玫瑰的莖刺她腹部,有人用刀片割她的身體,然後吸啜她的血。
 
甚至其中一人拿著槍,指向她的太陽穴,幸好及時有人阻止,兩人因此而大打出手。
 
六小時後,宣佈表演結束。
她滿身傷痕、幾乎全裸地恢復人的身份,在剛才那班參加者面前出現。
 
可是,所有人都迴避著她的目光,甚至有人逃跑,沒人能夠正面面對「作為人類」的她。
 
這說明人性本惡嗎?還是好奇心的錯?
 
很多小孩,會故意用火燒死昆蟲,踩爛蝸牛的殼,用水浸死螞蟻。這種行為,就等同在遊戲中會射殺平民、人質,做出一些罪惡行為一樣。
 
這些行為都無法確定人性本「惡」,因為也有可能是小孩對死亡的好奇心驅使,或我們知道遊戲世界沒有法律規管,也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致。
 
又有一個著名的實驗,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「菲利普津巴多」。
 
在史丹福大學找來24位志願者,在模擬監獄中扮演囚犯和獄卒。
 
相信很多人都聽聞過這個實驗,實驗結果是,囚犯和獄卒都很快投入了自己的角色,以自身權力做出各種危險行為。

實驗結束後,有三分一的獄卒都被評價為顯示出「真正的」虐待狂傾向。
 
他們卻堅稱是囚犯群起作反,才會施以暴力。
 
因權力而扭曲了人性的效應,稱作「路西法效應」,體現了人性的「惡」是可以在特定情境和角色身份而表露出來。
 
眾多實驗中,都顯示出人性醜惡,難道沒有支持「人性本善」的理據嗎?
 
有的,人類大腦有一種特質,叫作「同理心」。當看到眼前的人在哭,你也會出現同樣憂傷的感覺。
 
當然,做一件好事,或去幫助有需要的人,很可能是因為「利益因素」而行動的。
 
你「想」當一個好人,你想受到稱讚,所以才去做好事,與同理心無關。
 
而最能表現出「同理心」是人類天性,不是各種外在因素影響的…
 
就是「打呵欠」了。常聽說「打呵欠」會傳染,這是真的!
 
打呵欠的用處,是讓你能在短時間把氧氣吸入口腔耳腔,令臉部血液冷卻,再冷卻腦袋。
 
而當你看到別人需要冷卻腦袋,你會下意識做出相同舉動,冷卻自己的腦袋。
 
同理心與呵欠真的有關嗎?
 
里茲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,在一群參加者中,放進一名工作人員,他會在每分鐘打一次呵欠。
 
結果,被傳染得最嚴重,打呵欠次數最多的參加者,他們的腦袋分泌「催產素」量是最多的。
 
催產素能增加同理心,也是維持長久愛情關係的關鍵。
 
有研究指出,擁有暴力傾向或連環殺人犯,腦中的「催產素」分泌比較少,容易做出失序的行為。
 
回望以上的實驗,都是由某一個參加者、某一個舉動引發無法控制的結果。
 
說人是一張白紙,倒不如說像一杯清水。只要一滴墨水,水就會變得混濁,之後就無法變回純潔的清水了。
 
眾多有關人性的研究,只能總結得出一個結論,就是「惡」很容易就會發生,像骨牌一樣,推倒其中一塊,就會產生連鎖反應。而「善」則需要排除重重障礙,抵受利益誘惑...才能展現出來。
 
做好人很難,在《GTA》中遵守交通規則,《Far Cry5》中不殺人質,更難!
.
**喜歡文章,請花半秒like & share**
讚好專頁,按「搶先看」。
就不會錯過最新故事囉~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小說、專欄作家、編劇、推出20本小說,《阿公講鬼》曾奪小說金閱獎。多個廣告編劇,電影《醉後愛上妳》編劇。作品《假若愛情有期限》Viutv改編成劇集。
View all posts